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校外资讯

浙江高校创业学院引双创升级

2016年11月01日  作者:记者 施佳秀 实习生 杨韵仪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

打破“围墙”学实战:浙江高校创业学院引双创升级

周三的下午1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工贸职院”)的大三学生王韶宇从容地步入讲堂,此刻他的身份不是一名学生,而是一名创业导师。几个小时之前,他还在自己创立的跨境电商企业给员工开会。

学生、老师、老板,王韶宇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三重身份会同时出现在他身上。王韶宇是浙江高校走在深化双创教育道路上的一个生动写照。

创业创新一直都是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经济发展原动力。为了更好地进行双创,浙江的教育改革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2008年,坐落在国际商贸名城义乌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义乌工商职院”)就成立了浙江省第一所创业学院。如今,温州大学、浙江工贸职院等一些高校也逐步成立实体创业学院。

随着创业创新热潮在浙江高校内“燎原”,浙江的“高校系”与“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已并称为浙江双创的“新四军”。

然而,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看来,还应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该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创业学院就成了浙江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本科高校普遍设立创业学院。”这已被列入了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浙江“私人订制”双创育才体系

“双十一”即将来临,义乌工商职院2014届学生林宏远的淘宝店已经忙翻了,他预计今年“双十一”店里的生意能达到3万单,利润超过10万元。

林宏远所在的义乌工商职院是浙江第一个设立创业学院的高校。该校宣传部副部长周刚告诉记者,其学校的创业学院成立之初以“学生老板”为招收对象,2010年起依托电子商务专业招收创业班,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电商创业人才培养,并进行全面的教态变革,“专业课教学就是实战演练,实战经验深入教学理念,学生边上课边接单。”

依托享誉全球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区域优势,义乌工商职院结合办学实际和市场需求走出了一条以“创”立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义乌工商职院的特色双创育才体系只是浙江高校中的“沧海一粟”。截至今年3月,浙江99所高校建立了创业学院,64所高校申报开展创业学院建设和新型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试点。这些学校都在双创教育改革上不遗余力,许多都形成了自身特色的育才体系。

前不久,浙江工贸职院和浙江大学、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温大”)、杭州师范大学4所浙江高校,入选2016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

“他们长期以来对创新创业比较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早,也积累了丰富的探索经验。”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丁松泉如是说道。

正如其所说,温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温大创业学院副院长施永川介绍称,该校设立了汽车服务工程、鞋靴设计、服装设计、经济、法学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在13个二级学院设立学院创客空间,试点“一团队一课程群一岗位”的创业教育模式,采取“企业孵化式”教学。

位于温州的浙江工贸职院以该校建立的三大园区作为重要实践和孵化载体,形成了园区化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园区是教学一体的,大量的(创业)兼职导师从园区里来,学生到园区里创新创业,学校老师到园区创业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浙江工贸职院创业学院院长台新民说道。

杭州师范大学在校友马云精神感召下,特别重视“互联网+”的创业;浙江大学依托自身科研优势,积极倡导“基于创新的创业”……

除了以上高校,建立具有自身特色、适应本校发展的双创教育体系已经成了许多高校的共识。

丁松泉告诉记者,浙江要求高校普遍建立创业学院,对各大高校的具体办学形式并没有规定,在他看来,衡量一个学校创业学院成功的标准在于是否进行了实质上的双创教育改革,真正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根植民营经济热土引实践派师资育人才

“开一家实体店,和传统的店铺比,有什么新的营销思路?怎样差异化经营?客户体验、客户关系管理,这些如果在新的商业竞争中做好了,可能就优于竞争对手,这些是学生比较受用的一些思路。”潘祥生是浙江工贸职院创业学院的任课导师,经营一家电商企业的他,会时常在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

在课堂上学创业,在象牙塔里学商战,创业学院的课程不免被人质疑“纸上谈兵”。

实战出英雄,浙江多所高校的创业导师均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

“浙江省高校搞创业教育,这样的平台蛮多的,其中浙江大学就请了一大批企业家和我们的厅局长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一些厅局长定期到学校里跟大家去交谈,效果还是很好的,深受学生的欢迎。”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曾说道。

浙江商业发达,民营经济活跃。为了让课堂所学真正可以应用于创业实践,平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输出,大部分创业学院纷纷从校外引进企业家作为导师。

据了解,浙江不少学校已经建立了有上百名导师的校外导师库,邀请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企业骨干来校开展课程和讲座,除了商业实战的内容,也会以知识产权、税务等知识作为补充。

潘祥生的同事赵飞也有自己的公司,他在浙江工贸职院的创业学院授课知识产权。谈起普通学院与创业学院的课程区别,他表示,针对创业学生的课程以案例启发为主,课纲和教材仅供参考,主要是结合学生提问和感兴趣的内容传授知识。

在丁松泉看来,校外企业的导师和校内导师都很重要,创业学院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除了建立校外导师库,不少高校也鼓励学校老师“下海游泳”,将创业经历应用于教学。例如在浙江工贸职院创业的老师就有30多个。

“专业教师在校内设立工作室,教师既承担教学业务、又承担指导学生创业,还与学生同创业。”义乌工商职院创业学院院长王晓明说,该校创业学院就建立了一支由创业教师、企业家、优秀创业毕业学生等组成的“混编”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除了鼓励创业导师“下海游泳”,温大还专门成立了创业导师发展学校,对创业师资进行培训,把创业学院的老师带到杭州梦想小镇等地参观考察。

“温大会通过各种途径让任课老师多方面地接触企业一线实践的情况,这样就有反馈,再教学可能感受会不一样。”施永川说,今年温大创业学院的一个博士老师就被送到温州浙南科技城,挂职担任创业中心的主任,以促教学相长。

引进来、走出去……浙江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不止于此,该省日前还启动了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在第一期的培训班中,来自该省30多所高校的近百名创业导师作为第一批创业导师齐聚一堂,共谋双创教育转型。

浙江省教育厅方面表示,到2020年,该省培育高校创业导师5000名,创建一批创业导师工作室和导师团队。

校企联动资源整合牵线搭桥破校园“围墙”

温大创业学院的学生李东婷创办了万美墙绘工作室,现如今她的工作室业务已经慢慢走向轨道,在她看来,这些都离不开创业学院的牵线搭桥。

创新创业的实践需要“打破学校的围墙”,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的战场,但是,创业项目需要孵化,这些离不开校企联合助推学生创业项目落地。

“(创业学院让我们)人脉拓宽了,业务范围量也拓宽了。”李东婷说,创业学院的老师会帮助创业学生对接具体项目资源,还会在不同场合推荐学生的创业项目及工作室,增加曝光率,而这些单靠其自身的力量无法办到。

“我们教育厅主要在政策上引导,鼓励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项目)落地等。”丁松泉说,浙江在没有普遍建设创业学院的时候,部分高校都有创业园,一些大学生项目会在创业园内进行孵化,那个时候就鼓励引导他们享受政府、企业的资源以及资金支持,建立创业学院以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对接。

创业学院所提供的一系列扶持,正是王韶宇选择加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韶宇说,浙江工贸职院创业学院的许多资源都对创业有一定的辅助性,如创业学院跟银行开展合作,一个学生的优秀项目最多可以向银行申请到数十万人民币的贷款,而且利息非常低。同时,创业学院对学生注册成立公司的成本还有一定的补贴。

更重要的是人脉资源的搭建。王韶宇表示,通过学院的牵线搭桥,他不仅能常常能和企业家沟通交流,还能轻松对接上货源及工厂。

不仅如此,许多高校还会定期举办创业大赛,这也成为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的途径之一。例如浙江工业大学每个月28号都有创业大赛,获得青睐的优秀项目,可以入驻杭州未来科技城,不仅有了孵化场地,并且获得机构投资。

“创业大赛不是走过场,而是很正式的比赛,对学生不仅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更有机会获得实质的支持。”浙江工业大学创业学院院长王卫红说。

正如其所说,不少高校也在推进“智本”与“资本”的深度融合,通过企业资助或是学校自筹,为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例如浙江大学通过自筹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以及对接社会各类创业扶持资金,设立各类创新创业奖学金20余项,累计捐赠到款金额近700万元;温州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共计4000余万元,与银行合作授信2000万扶持大学生创业。

此外,为了深化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批浙江省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也在建设中。

10月10日,浙江省教育厅与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签约共建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不仅预留一定免费工位承载大学生创业项目,还为创业学生搭建投融资服务、项目推介落地、创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据了解,实践基地能进一步补齐“实践教学”这块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校企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增强,能孵化更多大学生创业企业。

“一颗种子能成为盆景还是参天大树,问题不在种子,而是土壤。”坐在办公桌前忙着跟客户远程交流的王韶宇俨然已经有了成熟企业家的气势,对比两年前,他认为自己“更加自立、更有担当”,他的企业也正朝着下一个目标迈进。

显而易见,在浙江创业创新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壤中,两年前王韶宇心里那颗创业种子,正通过学校和导师的不断浇灌,在不断抽芽、发展、壮大。

上一条:教育部公示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名单
下一条:浙江91所高校成立创业学院联盟

关闭

Copyright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浙江省海宁市连杭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仰山路2号 邮编:314408

电话:(86)573-87571010 传真:(86)573-87571010